(文/刘星洋 图/张俊涵)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牢记嘱托、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书写在祖国大地上,转化为探寻文化根脉、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6月28日至6月30日,景德镇陶瓷大学“民间艺术之乡”暑期大思政实践队奔赴“瓷源茶乡”浮梁县瑶里古镇及景德镇乐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开展了为期多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产业调研与沉浸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深度解码红色资源、瓷艺瑰宝与现代产业共生共荣的创新实践。

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
实践队的首站抵达瑶里古镇中承载厚重革命历史的陈毅旧居与程氏宗祠。在陈毅旧居斑驳的砖墙与珍贵的史料前,队员们重温了抗战时期新四军在瑶里进行改编、开展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历程,深刻感悟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无畏的牺牲精神。在程氏宗祠,队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当地民众在革命洪流中的奉献与担当。新四军瑶里改编纪念馆的系统参观,使队员们对红色文化在瑶里的深刻烙印及其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历史互动有了具象认知,为后续探讨红色基因如何赋能当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话非遗传承,守护瓷艺匠心
随后实践队拜访了瑶里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瓷业水碓营造技艺”的传承人詹和安师傅。在詹师傅古朴的作坊里,队员们不仅观摩与了解了水碓这一古老陶瓷生产动力设施的精妙构造原理与历史价值。更在詹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亲身体验了水碓营造的关键环节。水碓的每一次起落,都传递着泥土的呼吸与匠心的脉动。

队员们还与詹师傅进行了深度交流,了解其当前面临的技艺传承、市场拓展、资金支持等现实挑战。詹师傅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队员。

扎根基层调研,倾听多元声音
实践队同时深入瑶里镇社区,与浮梁县瑶里镇居委会吴志良书记及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座谈。吴书记详细介绍了瑶里古镇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工作举措与成效,特别是如何整合红色资源与陶瓷非遗,探索特色发展之路。队员们就特色文旅路线设计的可行性与社区支持政策等问题,与吴书记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后,在吴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访看望了瑶里村的困难村民,送去物资与慰问,切身感受基层民生。

为获取更全面的市场与社会认知,队员们穿梭于古镇街巷,运用精心设计的分对象访谈提纲和游客满意度问卷、居民认知度问卷,广泛收集一手信息。通过与众多游客及本地商户的深入交流,队员们切实了解了市场对瑶里红色文化体验与陶瓷非遗研学项目的真实需求、反馈评价及提升建议。

融合双轨资源,擘画振兴蓝图
实践队的第二站来到景德镇乐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融合调研。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了公司整体情况,随后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来到生产车间,实践队员详细考察了高压注浆成型、智能化施釉、高温烧成等核心工艺,重点调研了工业机器人在提升生产效能中的应用实践。期间,队员们与来自瑶里村的质检岗位工人杨师傅展开深入交流。杨师傅坦言:“在乐华掌握的标准化质检技术,让我对瑶里传统青花瓷的品质把控有了新思路。希望家乡技艺也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本次暑期“暑期大思政”活动,从踏访瑶里这座浸润千年窑火的“民间艺术之乡”开始,就以其厚重的文化沃土和鲜活的生命律动,为实践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大思政课”。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调研之行是一次思想的淬炼、一次文化的寻根,更是一次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