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ABSZ0301
课程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分数:3学分
课程学时数:48学时
授课对象:全校学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高校公共基础政治理论课,综合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也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打下必备的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有关概念、范畴以及各种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八章。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学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3、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2)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理论成果。
本章难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本质特征及其创新发展的阶段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4)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本章难点:(1)如何处理好精讲与略讲的关系,抓住重点,兼顾一般;(2)联系实际要讲和谐,但是要讲清楚和谐与矛盾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但又不能等同。(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即二者的同一性问题。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与价值的关系;(6)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章难点:(1)实践和认识(社会)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2)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3)真理的涵义;(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与谬误及其相互转化;(6)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7)价值问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1)讲清楚本章的主题和逻辑结构:社会及其基本结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及其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3)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本章难点:(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两种历史观的对立;(2)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特点、实现条件与机制问题(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三大经济形态与五大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问题;(4)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5)革命与改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 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四、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本章难点:(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问题;(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虚伪性的问题。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本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二、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3)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本章难点:(1)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问题;(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问题;(3)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腐朽性的论述。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合理性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二、 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二、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四、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1)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3)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4)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7)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8)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难点:(1)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形式与和平形式;(2)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即“同时胜利”和“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问题;(3)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问题。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二、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三、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本章难点:(1)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与“渺茫论”的本质区别;(2)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问题。
三、实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三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吸收、内化,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实践应用,从而进一步确立唯物辨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知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经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全体老师多次集体研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实施系列教学改革,把辩论赛引入课堂,将“课程辩论赛”作为原理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所有有原理课的教学班级中普遍开展。 实践教学环节,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氛围,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专题、案例、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以网络教学、课外阅读、读书报告评讲、影像观摩、社会调查等辅助。
五、教学学时分配
章节 |
教学内容 |
课时 |
作业量 |
备注 |
绪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4 |
|
|
第一章 |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
8 |
|
|
第二章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6 |
|
|
第三章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6 |
|
|
第四章 |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6 |
|
|
第五章 |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4 |
|
|
第六章 |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4 |
|
|
第七章 |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2 |
|
|
|
合计 |
40 |
|
实践课8学时 |
六、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1、 考核方法:期末考试+平时成绩
2、成绩评定:平时出勤、课堂提问、课堂笔记等占30%。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占70%(期末考试以闭卷的形式进行统一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的能力。)
七、教学参考资源
1、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2、参考资料:
(1)《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致约·布洛赫的信》
(4)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
(5)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8)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制订人:王秋雷
审定人:王秋雷
批准人:李兴华
制订日期:2014 年 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