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王梦 刘文秀 图/杨玲 徐灵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3日至5日,景德镇陶瓷大学“赣韵纸伞·瓷心婺行”暑期社会实践队于前往上饶婺源甲路村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一场融合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赣鄱大地,探寻非遗纸伞的当代生命力,见证乡村发展的蓬勃脉动。

实践队员在甲路村前合影
伞艺园中溯文脉,指尖匠心传千年
7月3日,实践队抵达婺源县甲路村,首站来到伞艺园。甲路纸伞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卓越品质,甲路纸伞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以“金溪斗笠甲路伞”的美誉闻名遐迩,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成为婺源一张亮丽的名片。戴根盛与戴开祥叔侄二人均为非遗传承人,他们肩负着将甲路纸伞文化传承下去的使命。

实践队员和非遗传承人戴根盛的合影
在前期与非遗传承人戴根盛的接洽中,队员们对伞艺园的经营情况有了初步了解。随后,在戴开祥的带领下,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从制骨、裱纸到绘画、上油、穿线的传统手工工序。每一把纸伞的精妙构造、每一道工序的严谨考究,都凝聚着世代匠人的智慧与坚守。目前,伞艺园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销售和研学接待,通过传承与创新,让古老的纸伞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体验过程中,队员们惊叹于伞面彩绘的灵动与伞骨结构的精妙,更尝试结合陶瓷艺术的专业视角,探讨纹样装饰、材料运用上的创新可能,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思考。

实践队员在非遗传承人戴开祥讲解下伞艺园内开展调研、学习交流
深入甲路群众,共话乡村振兴新策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实践队来到甲路村村民委员会,深入了解甲路村的经济发展、产业变革以及自然生态等乡村振兴新气象。在与村委张国恒书记的采访中,队员们了解到甲路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成效。近年来,甲路村不断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化物流条件,增强生活保障,为村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张国恒书记还鼓励有想法的青年人返乡创业,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为甲路村的发展添砖加瓦。通过与村委的交流,实践队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落地生根,以及乡村发展的无限潜力。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甲路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为他们提供了生动的范例,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乡村建设中的决心。

实践队员在甲路村村委会和村干部的合影
厂房见证振兴路,银发焕发新活力
7月5日,实践队员们走进甲路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江西正博有限公司鞋面二厂。刚到厂区门口,便能听见厂房内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这座工厂由国家全额出资投建,从过去助力脱贫攻坚的“扶贫车间”,到如今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它见证了甲路村发展的华丽转变。步入车间,实践队员们发现操作台前大部分是女性,且其中不少是头发花白的留守老人。她们动作娴熟地进行着鞋面制作的各项工序。实践队员通过与厂房内工人的交谈得知,许多村民此前因缺乏就业机会只能困守家中,收入微薄,而工厂的建立,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每月稳定的收入不仅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更增强了她们的生活底气。

实践队员在扶贫车间调研
随着采访的深入,实践队愈发感受到这座工厂给甲路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它不仅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让他们实现了经济独立,更凝聚了人心,让曾经冷清的村庄重新焕发活力。从扶贫到乡村振兴,江西正博有限公司鞋面二厂不仅是一个生产车间,更是国家惠民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承载着甲路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引领着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同时,队员们也敏锐地察觉到,虽然工厂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但在生产技术升级、产品附加值提升等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为此,实践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企业负责人就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将甲路油纸伞等非遗元素融入鞋面设计等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期望通过创意赋能,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推动甲路村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通过实地调研,景德镇陶瓷大学“赣韵纸伞·瓷心婺行”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感受了甲路村在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方面的硕果。从古老的纸伞制作工艺到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队员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深刻体会到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关注乡村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乡村的现状与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景德镇陶瓷大学“赣韵纸伞·瓷心婺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持续关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指导老师:周琳13207989230 联系人:杨玲18322870260)